Thursday, June 29, 2006
都市之母
上周傳來令我悲傷的消息,聽說珍雅各以八十九歲高齡逝世。堪稱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都市思想家,珍雅各一九六一年出版她的名著《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》以來,挑戰了所有都市計畫家與官僚菁英,從此改變了人們對城市生命的看法。
珍雅各的論點非常樸素。她認為城市的命脈在於多元;達到這個目的,唯有讓城市有機成長,而不是透過建築師的書房想像力。她舉例她喜愛的紐約格林威治村為原型,細細描繪那些矮層樓房如何新舊並列,街道商家混雜,人潮熙攘,樓上居民來自五湖四海,互通聲息。珍雅各宣稱,開放的街道是城市的靈魂,唯有歡迎人來人往的街道才有生機,也才能提供保障。她觀察,由於商店老闆總是站在櫃台後或不時出來透氣,當附近居民的孩子在人行道戲耍時,他們代表了社會的所有成年人在旁監管;而經營很晚的酒吧則提供深夜的保護,婦女因此不怕單獨走路回家,因為酒吧的明亮光線與熱鬧人群讓她感到安全。同時,那些都市規劃者所建造的商業中心與大型住宅區,因為不自然的人口遷入與過度強調單項功能,往往一入夜便宛如鬼城,只有犯罪者與沒有選擇的窮人才會勉強待著。
人類整個二十世紀都活在美國主導的物質主義之下,科技讓建築技術向不可能挑戰,一切都向創新看齊,現代的意義被誤解為僅僅代表物質上的不斷革新,城市一再重整,能源過度開發,資源很快浪費,而人類世界依舊慾壑難填。可以想見,珍雅各的觀點剛剛發表時,立刻被建築師、地產商及政府官員斥為婦人之見。尤其她從未接受任何正規學術訓練,只是個小秘書和三個孩子的媽媽,至今仍常常被“有識之士”拿出來當作她識見難免天真的證據。她最著名的敵手就是紐約市的建築大師羅勃摩西斯(Robert Moses),一次她當面質疑摩西斯的一項偉大工程,這位學養深厚的都市皇帝禁不住大吼:“沒有人反對這件事──沒有人,沒有人,沒有人,只有一群…婆婆媽媽!”
結果,歷史選擇了這位媽媽的格林威治村,而不是建築師柯比意(Le Corbusier)的科幻之都。
我個人認為,珍雅各的意義遠超過一個都市哲學家。當然她教會了世人如何去看待自己的城市,呵護它,並與之成長。我以為,我個人從珍雅各身上學到的是獨立思考的精神。當權威者拿出一份設計漂亮的藍圖,告訴人們這才是美好未來時,珍雅各抗拒了這份閃亮的誘惑,用她自己的樸實觀察與真誠洞見說出城市的另一個故事。她不是從她的學術野心、金錢貪念或權力渴求去塑造她的觀點。她的一切立論基礎都來自活生生的街道。“真相總是具體”,布來希特如是說。珍雅各從現實攫取她的真相,因此她的聲音永遠清晰,直達核心。
“設計一個夢幻城市是簡單的,重新打造一個有生氣的城市則需要想像力。”當北京在拆一條條胡同以迎接奧運,上海拼命改建老房子成高級餐廳與私人俱樂部,台北想盡辦法蓋了一棟世界第一高樓,我渴望,能夠在中文世界聽見珍雅各的聲音。
(發表於2006年5月3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《觀念平台》專欄)